自体输血概述
自体输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18年,英国妇产科医生James Blundell(1791–1878)将一位产后大出血的妇女的失血用盐水冲洗后回输给其自身,这也是有史以来最早的输注人体血液的尝试。在之后的一百多年里,随着血液采集、检测、储存与血库技术的发展,自体输血也逐渐被人们所“淡忘”。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艾滋病病毒(HIV)的传播使得自体输血被重新重视,并成为发达国家的一种临床常规治疗技术。本文就自体输血的主要方式及其应用做一简要介绍。
1 自体输血的概念与意义
自体输血(Autologous Transfusion)是一种依靠患者自身的血液来满足其用血需求的临床输血方式,其主要目的是减少异体输血(Allogeneic transfusion)及其相关风险。随着输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异体输血的风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除了输血相关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外,还包括肿瘤复发、术后感染、急性肺损伤、围手术期心肌梗塞、术后低输出量性心力衰竭,与死亡率增加等。此外,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临床用血量的逐年增加,而合格、健康与自愿的献血者则显得相对缺乏,这些都促使人们寻找异体输血的替代方案。
2 自体输血的方式
自体输血的主要方式有三种:1、预存式自体输血;2、稀释性自体输血;3、回收式自体输血。
2.1 预存式自体输血
预存式自体输血(Predeposit autologous transfusion,PAT),也称为术前自体献血(Preoperative autologous blood donation,PABD),是在择期手术之前的数周内分次采集患者的血液以备手术之需。患者在获得安全血液供应的同时,也由于PABD对造血系统的刺激使得其红细胞的总容积得以增加。PABD相关的数据分析显示:(1)减少了63%的异体血液输注;(2)总的红细胞输注量(异体输血+自体输血)增加了30%;(3)患者的术前血红蛋白水平较开始PAT之前下降了1g/dL以上。针对合适的患者群体应用PABD能有效地减少对异体输血的需求,同时患者对PABD也普遍显示出良好的耐受性。但PABD也存在一些不利的方面,如需要进行长时间准备、可能引起贫血,以及由于管理或记录错误所导致的输血不良反应的风险等,因此很多患者群体难以接受PABD。PABD的另一主要问题是部分预存自体血液可能会因为无需输注而浪费,其比例自18%至50%不等。更有效的PABD需要更多的预存血液采集量,但同时也带来更高的血液浪费率,这本身存在矛盾之处,因此,PABD的合理应用指征与具体实践还需要更多可靠的临床证据。
2.2 稀释性自体输血
稀释性自体输血,又称为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Acute normovolemic hemodilution,ANH)。ANH的血液采集在麻醉诱导开始后、外科刀口切开之前进行,所失去的血容量由晶体液和/或胶体液补充。相较于PABD,ANH缺乏因术前血液采集刺激造血所再生的额外血容量;但由于ANH是于外科手术当天在手术室进行,也避免了PABD所带来的一些不利因素,如:整个过程处于麻醉状态, 减少了患者的精神紧张;麻醉师可以监测血液循环的情况;血液只在室温下短时间储存, 对凝血因子和血细胞的影响较小;血液可以全部或绝大部分回输给患者, 极少浪费;由于减少了中间的管理环节, 大大减少了因为管理失误带来的输血风险。1997年至2005年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医院收治的244名肝切除患者中,有65名患者是耶和华见证信仰者,基于信仰他们拒绝异体输血,通过采用ANH,所有65名患者在无异体红细胞输注的情况下完成了手术;而与此同时179名对照组患者平均每人接受了1.45单位红细胞输注。上述研究中耶和华见证者与对照组患者的术后红细胞压积、术前与术后的基本肝功能指标无差异。另一项对于130位进行肝切除手术患者的随机临床研究显示,ANH有效地减少了术中输血的比例与输血量,同时ANH组患者的术后血红蛋白水平也高于对照组。ANH所引起的循环红细胞总量急剧减少所致的生理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3 回收式自体输血
回收式自体输血,指的是术中及术后的血液回收(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blood salvage,IBS和PBS),涉及三个方面的血液处理流程:收集、洗涤与回输。红细胞的收集通过专用的双腔吸引装置进行,从手术野吸取的血液加入抗凝剂后经过滤后离心收集红细胞,并通过洗涤和半透膜过滤去除游离血红蛋白、血浆、血小板、白细胞与抗凝剂,然后用生理盐水配制成Hct50-80%的悬浮红细胞,即刻或在6小时内输注给患者。2009年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麻醉师协会(AAGBI)建议IBS的应用指征为:预期失血大于1000ml或大于估计血容量的20%;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低或失血的风险增加;患者具有多种抗体或稀有血型;以及患者拒绝接受异体输血。对于75个临床研究的数据分析显示,IBS可使主要择期手术的异体输血率减少38%,平均每个患者减少红细胞用量0.68单位。在某些情况下如产科与肿瘤手术,回收血液中可能含有组织碎片、细菌、肿瘤细胞、羊水等,患者所输注的药物也可能存在于回输血液之中,这被当作一种IBS的相对禁忌症。有研究认为使用去除白细胞滤器可以有效减少上述风险。
3 自体输血的新进展
富含血小板血浆单采(Platelet-rich plasmapheresis,PRP)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自体输血方式。PRP在手术切开之前从患者循环血液中采集占总量20%的血小板,然后在手术末回输给患者以改善凝血状态。对于22项临床研究的数据分析显示PRP可以降低成人择期手术的输血率,但并未减少总的红细胞输注量。
基础与临床研究的进展带来了新的输血医学理念,越来越多的证据明确支持异体输血与不利的病情转归之间存在相关性;自体输血可减少异体输血及其风险,已成为输血医学新范式——患者血液管理(patient blood management,PBM)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输血医学发展的方向与衡量标准之一。中国目前面临着人口的快速老龄化,人均寿命的延长带来医疗需求乃至用血需求的增加;而与此同时中国的无偿献血率还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所建议的最低标准,开展与推广自体输血在中国的医疗现状下意义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