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质控
血液质控
当前位置:首页 - 血液质控

人类的血型变异,你听说过吗?

文章来源:发布时间:2018年09月04日浏览量: 字体:

69.9K

人类的血型变异,你听说过吗?

人类血型复杂多变,至今为止人们已发现25个血型系统,仅红细胞上即有200多个血型抗原,ABO血型系是人类血型系中抗原免疫原性最强的一个血型系统。 

人类的ABO血型系统是由由第9号染色体(9 q34.1q34.2)上的ABO三个等位基因来控制的,基因通过决定生成的转糖基酶的种类而决定催化何种糖基连接在前驱物质的哪个位置上。AB抗原都是在H抗原(前驱物质半乳糖末端连接岩藻糖)的基础上形成的,细胞合成的A酶能使一个乙酰半乳糖胺基连接到H抗原上,形成A抗原;B抗原则是一个半乳糖基连接到H抗原上。人类的血型是根据人类红细胞表面有无抗原ABH来区分的,可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四型,组成ABO血型系统。A型红细胞上有A抗原,B型者有B抗原,AB型者有AB两种抗原,而O型者两种抗原均无但有H抗原。

血型变异这给临床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了解血型变异的知识会在临床工作中解决不少问题,现就将ABO血型变异的研究进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红细胞血型抗原减弱引起的血型变异

1、白血病引起的血型抗原减弱

1957年报道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A抗原减弱后,白血病患者红细胞ABO血型抗原强度变化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白血病及其他一些血液病导致红细胞ABO血型抗原减弱具体的原因还未得到证实,但与以下几个因素有相关性:这是由于白血病时,H抗原转移酶缺乏或合成受抑制,使H抗原转变为AB抗原的过程阻断,使血型抗原减弱;白血病时白细胞呈病理性增生,成熟红细胞显著减少及红细胞形态发生改变,也使血型抗原减弱;认为人类病毒致癌基因cabl位于9号染色体上的q34位点,而ABO血型抗原基因位点也在此处,白血病发生在9号染色体异常的频率很高,故推测病毒致癌基因可干扰ABO基因位点,从而导致白血病患者红细胞A和(或)B抗原减弱。又由于血型基因对形成血型抗原性所不可缺少的某些酶起决定作用,基因突变可导致相应酶活性降低,使H抗原转变为AB抗原的过程阻断而导致血型抗原减弱。

2、其他恶性肿瘤引起的血型抗原减弱

恶性肿瘤患者在经过化疗或放疗后,往往会出现低血红蛋白、低血小板、低红细胞。肿瘤和红细胞生成异常对血型抗原的影响使血型发生变异,而且恶性肿瘤患者由于恶病质引发的贫血,使得红细胞数量减少,抗原性减低,容易发生血型变异。还有肿瘤使唾液粘蛋白产生过多,遮盖了红细胞表面的原位点而导致血型变异。

白血病等疾病导致血型抗原减弱一般是暂时的、一过性的,随着病情的缓解可逐渐恢复其原来血型。这类血型改变都是短暂的,病情得到控制后血型就可能再次变回原来的血型。而且,这类血型改变都是不彻底的,实验证明,只是红细胞上的抗原发生了改变或抗原性减弱,其血清中的抗体(凝集素)却没有发生变化,患者唾液中的血型物质也不发生变化。

B抗原的出现引起的血型变异

据文献报道,类B抗原是一种获得性暂时性的抗原,其产生与结肠癌、直肠癌和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有关。由于细菌的脱乙酰基酶的作用所致,此酶能使A抗原末端的N乙酰氨基半乳糖水解成半乳糖,从而使A型变为B型即获得性B抗原。

具体可见于:小儿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调而致血型类B变化;某些胃肠道疾病患者,因肠壁通透性增高,086大肠埃希菌的细菌多糖通过肠壁进入血液循环,使A型红细胞吸附B样多糖或者由于某些细菌的乙基酰酶使A型抗原表位单糖N乙酰半乳糖胺乙酰而成为半乳糖胺,该半乳糖胺即为获得性B抗原表位。从而使A型血转为B型;淋巴瘤患者检出类B抗原,分析其原因可能淋巴瘤晚期,胃肠道淋巴结广泛受到浸润引起胃肠道广泛病变,同时合并革兰阴性杆菌感染而致类B抗原获得。

B抗原与抗B的反应比正常B抗原与抗B反应弱,类B抗原是获得的,病情好转时类B消失,类B与全凝集或多凝集红细胞不同,前者只与抗B反应,在AB型血清中不凝集,后者与AB型血清也凝集。在正常pH介质中,获得性B红细胞与人抗B血清发生凝集,而在低于或等于pH 6.0酸性条件下,半乳糖胺NH2变为NH3基,失去反应而不发生凝集。由此可以对类B抗原和B抗原进行鉴别。

大量失血或大量输血的引起的变异

1、大量失血引起的血型变异 

徐爱蕾等报道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可致血型变异,其原因可能为大量失血使红细胞的血型抗原减弱而引起的血型改变,且其随病情的好转而恢复。

2、大量输血引起的血型变异 

李琼等报道由于大量输血,患者的血型由A型变成了AB型,这可能与红细胞血型抗原位点减少或抗原表达减弱有关,血型改变是临时的不彻底的改变,病情得到控制后血型再次变回原来的血型。

红细胞假凝集引起的血型变异

红细胞串线状形成(假凝集),某些肝肾疾病,传染病或红细胞沉降速度增快的患者,血中纤维蛋白原或球白原增高或输代血浆血中含大量高分子右旋糖酐,都能使红细胞形成串钱状,发生假凝集引起血型改变。此外,短期内输入大量右旋糖酐等胶体溶液,能吸附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可使原有的抗原性发生改变,从而引起血型的改变。

异型ABO血型造血干细胞移植引起的变异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是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一种,它是采集某种方法动员的外周血干P祖细胞作为移植物移植给受体,以使其建立正常的造血和免疫功能。

对患者移植骨髓干细胞主要是通过HLA配型来进行的,所以受者与供者之间的ABO血型不合也可以移植。但是,移植干细胞后,由于患者自身的造血干细胞功能逐渐退化以致完全丧失,患者的红细胞不断衰亡,就由移植进的供者的干细胞担当起了造血功能,于是新生成的血液红细胞和白细胞就成为受者血液中的主要成分,其红细胞上的抗原当然发生了变化,成为供者的抗原。在接受不同ABO血型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出现供者ABO的基因大大短于出现ABO血型的时间。有数据显示,27例血型不相合患者的血型分别在移植后25 d153 d(中位时间为61 d)转为供者血型。其次,受者血清中原有的抗体(血清凝集素)也在逐步消失,于是患者的血型慢慢变为供者的血型。

这种血型变异不同于前几种变异,不能再去处疾病、外界刺激等诱因后血型恢复到最初。异型ABO血型造血干细胞移植引起的血型变异,在受血者的血型跟供学者的血型一致后,不会再出现其他变化。

但是异型ABO血型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的输血要十分谨慎,因为我们从血型血清学变化观察,干细胞移植1个月左右血型鉴定正定型可出现混合外观,既有原来的受者自身红细胞,又有新移植后生长的供者红细胞,同时抗2A 抗体也没有完全消失。在鉴定血型时,最好找有经验的工作人员,连续操作试验,保证实验的准确性。还有尽量用其他补液手段代替输血,如果必须进行输血,要遵从这个原则:移植后对于ABO血型主侧不合者,红细胞输受者型,至患者原凝集素消失后改输供者型;对ABO次要不合,红细胞输供者型,直至患者血型转为供者型后改输供者型;主、次ABO血型均不合,红细胞输O,最好是洗涤红细胞,至患者原凝集素消失改输供血型。

临床意义

在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时,必须应用标准红细胞和标准血清来进行正反定型检测血型,遇到血型有变化时,要综合以上几种情况,作出正确的治疗。

 

来源:检验医学

 

人类的血型变异,你听说过吗?

人类血型复杂多变,至今为止人们已发现25个血型系统,仅红细胞上即有200多个血型抗原,ABO血型系是人类血型系中抗原免疫原性最强的一个血型系统。 

人类的ABO血型系统是由由第9号染色体(9 q34.1q34.2)上的ABO三个等位基因来控制的,基因通过决定生成的转糖基酶的种类而决定催化何种糖基连接在前驱物质的哪个位置上。AB抗原都是在H抗原(前驱物质半乳糖末端连接岩藻糖)的基础上形成的,细胞合成的A酶能使一个乙酰半乳糖胺基连接到H抗原上,形成A抗原;B抗原则是一个半乳糖基连接到H抗原上。人类的血型是根据人类红细胞表面有无抗原ABH来区分的,可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四型,组成ABO血型系统。A型红细胞上有A抗原,B型者有B抗原,AB型者有AB两种抗原,而O型者两种抗原均无但有H抗原。

血型变异这给临床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了解血型变异的知识会在临床工作中解决不少问题,现就将ABO血型变异的研究进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红细胞血型抗原减弱引起的血型变异

1、白血病引起的血型抗原减弱

1957年报道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A抗原减弱后,白血病患者红细胞ABO血型抗原强度变化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白血病及其他一些血液病导致红细胞ABO血型抗原减弱具体的原因还未得到证实,但与以下几个因素有相关性:这是由于白血病时,H抗原转移酶缺乏或合成受抑制,使H抗原转变为AB抗原的过程阻断,使血型抗原减弱;白血病时白细胞呈病理性增生,成熟红细胞显著减少及红细胞形态发生改变,也使血型抗原减弱;认为人类病毒致癌基因cabl位于9号染色体上的q34位点,而ABO血型抗原基因位点也在此处,白血病发生在9号染色体异常的频率很高,故推测病毒致癌基因可干扰ABO基因位点,从而导致白血病患者红细胞A和(或)B抗原减弱。又由于血型基因对形成血型抗原性所不可缺少的某些酶起决定作用,基因突变可导致相应酶活性降低,使H抗原转变为AB抗原的过程阻断而导致血型抗原减弱。

2、其他恶性肿瘤引起的血型抗原减弱

恶性肿瘤患者在经过化疗或放疗后,往往会出现低血红蛋白、低血小板、低红细胞。肿瘤和红细胞生成异常对血型抗原的影响使血型发生变异,而且恶性肿瘤患者由于恶病质引发的贫血,使得红细胞数量减少,抗原性减低,容易发生血型变异。还有肿瘤使唾液粘蛋白产生过多,遮盖了红细胞表面的原位点而导致血型变异。

白血病等疾病导致血型抗原减弱一般是暂时的、一过性的,随着病情的缓解可逐渐恢复其原来血型。这类血型改变都是短暂的,病情得到控制后血型就可能再次变回原来的血型。而且,这类血型改变都是不彻底的,实验证明,只是红细胞上的抗原发生了改变或抗原性减弱,其血清中的抗体(凝集素)却没有发生变化,患者唾液中的血型物质也不发生变化。

B抗原的出现引起的血型变异

据文献报道,类B抗原是一种获得性暂时性的抗原,其产生与结肠癌、直肠癌和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有关。由于细菌的脱乙酰基酶的作用所致,此酶能使A抗原末端的N乙酰氨基半乳糖水解成半乳糖,从而使A型变为B型即获得性B抗原。

具体可见于:小儿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调而致血型类B变化;某些胃肠道疾病患者,因肠壁通透性增高,086大肠埃希菌的细菌多糖通过肠壁进入血液循环,使A型红细胞吸附B样多糖或者由于某些细菌的乙基酰酶使A型抗原表位单糖N乙酰半乳糖胺乙酰而成为半乳糖胺,该半乳糖胺即为获得性B抗原表位。从而使A型血转为B型;淋巴瘤患者检出类B抗原,分析其原因可能淋巴瘤晚期,胃肠道淋巴结广泛受到浸润引起胃肠道广泛病变,同时合并革兰阴性杆菌感染而致类B抗原获得。

B抗原与抗B的反应比正常B抗原与抗B反应弱,类B抗原是获得的,病情好转时类B消失,类B与全凝集或多凝集红细胞不同,前者只与抗B反应,在AB型血清中不凝集,后者与AB型血清也凝集。在正常pH介质中,获得性B红细胞与人抗B血清发生凝集,而在低于或等于pH 6.0酸性条件下,半乳糖胺NH2变为NH3基,失去反应而不发生凝集。由此可以对类B抗原和B抗原进行鉴别。

大量失血或大量输血的引起的变异

1、大量失血引起的血型变异 

徐爱蕾等报道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可致血型变异,其原因可能为大量失血使红细胞的血型抗原减弱而引起的血型改变,且其随病情的好转而恢复。

2、大量输血引起的血型变异 

李琼等报道由于大量输血,患者的血型由A型变成了AB型,这可能与红细胞血型抗原位点减少或抗原表达减弱有关,血型改变是临时的不彻底的改变,病情得到控制后血型再次变回原来的血型。

红细胞假凝集引起的血型变异

红细胞串线状形成(假凝集),某些肝肾疾病,传染病或红细胞沉降速度增快的患者,血中纤维蛋白原或球白原增高或输代血浆血中含大量高分子右旋糖酐,都能使红细胞形成串钱状,发生假凝集引起血型改变。此外,短期内输入大量右旋糖酐等胶体溶液,能吸附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可使原有的抗原性发生改变,从而引起血型的改变。

异型ABO血型造血干细胞移植引起的变异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是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一种,它是采集某种方法动员的外周血干P祖细胞作为移植物移植给受体,以使其建立正常的造血和免疫功能。

对患者移植骨髓干细胞主要是通过HLA配型来进行的,所以受者与供者之间的ABO血型不合也可以移植。但是,移植干细胞后,由于患者自身的造血干细胞功能逐渐退化以致完全丧失,患者的红细胞不断衰亡,就由移植进的供者的干细胞担当起了造血功能,于是新生成的血液红细胞和白细胞就成为受者血液中的主要成分,其红细胞上的抗原当然发生了变化,成为供者的抗原。在接受不同ABO血型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出现供者ABO的基因大大短于出现ABO血型的时间。有数据显示,27例血型不相合患者的血型分别在移植后25 d153 d(中位时间为61 d)转为供者血型。其次,受者血清中原有的抗体(血清凝集素)也在逐步消失,于是患者的血型慢慢变为供者的血型。

这种血型变异不同于前几种变异,不能再去处疾病、外界刺激等诱因后血型恢复到最初。异型ABO血型造血干细胞移植引起的血型变异,在受血者的血型跟供学者的血型一致后,不会再出现其他变化。

但是异型ABO血型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的输血要十分谨慎,因为我们从血型血清学变化观察,干细胞移植1个月左右血型鉴定正定型可出现混合外观,既有原来的受者自身红细胞,又有新移植后生长的供者红细胞,同时抗2A 抗体也没有完全消失。在鉴定血型时,最好找有经验的工作人员,连续操作试验,保证实验的准确性。还有尽量用其他补液手段代替输血,如果必须进行输血,要遵从这个原则:移植后对于ABO血型主侧不合者,红细胞输受者型,至患者原凝集素消失后改输供者型;对ABO次要不合,红细胞输供者型,直至患者血型转为供者型后改输供者型;主、次ABO血型均不合,红细胞输O,最好是洗涤红细胞,至患者原凝集素消失改输供血型。

临床意义

在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时,必须应用标准红细胞和标准血清来进行正反定型检测血型,遇到血型有变化时,要综合以上几种情况,作出正确的治疗。

 

来源:检验医学

 


联系我们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丁字桥路100号 电话:027-87273189 邮编:430015
湖北省临床检验中心 Copyright © 2021 www.hbccl.cn 版权所有 鄂ICP备1100722-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574号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