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汇编
论文汇编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汇编

美首次用干细胞制造出神经肌肉结点为“人体芯片”系统的研制铺平了道路

文章来源:发布时间:2012年03月23日浏览量: 字体:

69.9K

 

美首次用干细胞制造出神经肌肉结点为人体芯片

系统的研制铺平了道路

 

   美国科学家首次使用干细胞在实验室中培育出了位于人体肌肉细胞和脊髓细胞之间的神经肌肉结点,最新研究为科学家们研制出“人体芯片”系统铺平了道路。未来,科学家们可以借助这些“人体芯片”系统加快医学研究和药物测试的步伐,更快获得各项医学突破,而不再需要使用传统方法耗费数年对药物进行动物和人体试验。
   “人体芯片”系统是一些模型,能够再现器官或一系列器官如何在身体内起作用。想要获得可以重现人体各项功能的人体芯片系统,就必须研制出这些神经肌肉结点。大脑使用这些结点与身体内的肌肉相互“交流”并控制身体的肌肉。
   在最新研究中,美国布朗大学的赫尔曼·范登堡教授首先通过活体解剖方法从成人志愿者那儿收集了很多肌肉干细胞。中佛罗里达大学的纳丁·郭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利用不同浓度的细胞和不同的时间间隔以及其他参数,制造出了使肌肉细胞和脊髓细胞“快乐”结合的最合适环境,最终获得了这些神经肌肉结点。
   该研究由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下属的国家神经紊乱研究所资助,论文将发表在12月份的《生物材料》杂志上。该研究的领导者、中佛罗里达大学的生物工程师詹姆斯·希克曼表示,他对这项研究的未来非常乐观,传统的动物测试方法不仅缓慢、昂贵,而且常常失败,阻碍了新药研制和面世的进程。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以及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都在加速研制“人体芯片”模型,现在,投入该领域的资金至少有1.4亿美元。这些研究团队的目的是制造出一些包含有各种各样相互连接的小型器官的系统,采用实际中使用的方式来模拟人体功能。科学家们将可以借助这些系统,在药物安全且合乎伦理地进行人体临床测试之前,先在人的细胞上测试其效果。这项技术有望比在老鼠和其它动物身上进行测试更加高效。
   除了用来研制人体芯片模型,神经肌肉结点本身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工具,它们在肌萎缩性侧束硬化症、脊髓受损以及其他退化性疾病等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科学家们表示,在更广泛的基于芯片的模型被研制出来之前,最新技术能被用于测试治疗这些疾病的新药或其他疗法。

漫漫医改路 探索不停步

新医改在2009年~2011年间,主抓五项改革: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三年之期弹指一挥间,医改之路在探索中艰难行进。
  改革初见成效
  这两年多的医改,只是起了一个步,开了一个头,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远远没有达到人们预期的效果,今后要走的路还很远。
  卫生部和国务院医改办很重视两年多来医改的进程,不断通过领导带队到基层了解五项改革进展情况,或通过委托第三方采用较公正和权威的方法对改革进行中期评估。预计结果到年底才能出来,所以目前还没有人能够很全面地评价医改的真实状况。
  改革成功与否,改革的受益者、社会最有资格评价。上述五项改革的设计是否科学和完美,就要看其是否能够有利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百姓也许不清楚政府在改革中投入了多少、基本医疗机构建设情况如何,但只要让他们感觉到看病比以前便宜了,容易了,物有所值了,那改革就是成功的。
  那么,这五项改革中,有哪些是做的比较好的呢?
  从五项改革的试点工作来看,可能做的比较好的是基本医疗建设——已完成全国90%以上的医保覆盖率,初步的网络已经建立起来,这是一个有目共睹的成绩。还有就是基本药物制度已经初步建立,尽管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且有些问题也还不小,但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是必须的,且是必须有效的。
  有人问药价为什么仍这么高,笔者认为,药品是跟随市场规律来研发、生产和流通的,如果把它的利润压得太低,就会造成没人生产、人为缺药的现象。解决这个问题要不就得遵循市场规律,要不就得政府给予补贴,这样才能对药品质量有所保证。
  在基本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方面,政府投入比较多,为基本医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笔者认为,今后应在预防和健康教育方面加大投入,树立或建立一个全民的健康生活方式的理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一个以疾病治疗为中心的模式上,这需要人们将观念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上转变。
  深层问题待解
  改革中被议论最多的仍是“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这涉及公立医院改革和如何保证医院的公益性问题。
  公立医院的改革被认为是所有改革里面最复杂、最难处理的一项改革,它的难点就在于公立医院是政府办的。政府办医院,是为了解决大多数人的医疗公平问题。那么医院能体现公益性么?答案是现在不行。那么,政府需要采取什么措施来保证医院的公益性?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几个问题:政府为什么办医院?政府办医院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为了赚钱,是不是必须按照企业的运作模式来办理?这三个问题不解决,医院改革的机制就不健全,政府对医院的补偿机制也就无从建立。
  补偿机制的建立说起来容易,但行动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按医改方案的意思,公立医院的基础建设、大型设备的购置、房屋的修缮和维护、离退休人员的工资、科研等政府都要包起来。而事实上,有哪个省和市是包起来的呢?而这一大批资金的投入就是公立医院之所以难以为继,必须向市场去寻求支援的一个借口。现在越是穷的地方,越是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向市场寻求支援的欲望就越强烈,这已经成为医院的一种求生方式。
  医院不断地向市场寻求支援带来的问题,首先是医患关系不断地恶化。因为人们认为医院是赚钱的,是从病人身上赚钱的,是通过从开处方做检查赚钱的。但并不是所有的病人都需要大处方、大检查。当病人抱着希望来到医院就医,在药品、检查上花费了很多,最终也没能挽救生命时,这便成为激化医患矛盾的导火索。除此之外,专业遗漏、商业回扣等问题的存在也是加深医患矛盾的重要因素。
  当然,我们还应看到公立医院通过改革,管理水平提高了,医疗的安全性、技术的规范性,服务的质量都提高了。这是医院本身内涵建设上面的成就。本来内涵的提高应该缓解医患矛盾,但是由于制度的不完整,物价和医疗收费提高,滥检查促使了医疗费用不停的上涨。这些问题能否解决,都是检验医改有没有成果的试金石。
  医改还有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就是医生的知识价值和劳动价值仍未得到真实体现。从目前的酬薪水平来看,中国的医生是不值钱的。在非洲,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的医生是公务员,其地位处于社会高层,这说明了人们对生命的敬重,对医生职业的敬重。而在中国,医生的劳动价值的体现只是通过所谓薄利多销,造成不应该“销”的也“销”了——政府不投入资金购买设备,医院只能借款购买,银行不肯借,就只能机构筹资。这样的行为必然导致不合理消费现象的出现,医院将收回成本和赚取利润的压力都转嫁到病人身上,这与公立医院的宗旨背道而驰。
  医疗改革既要调动积极性,又要回归公益性,其矛盾没有得到辩证的解决,何来医改的动力?现在改革最大的阻力就来自于医院。医院的生存问题、尊严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怎么会积极主动地去改革呢?
  这两年多的医改,只是起步而已,还有很多理论性的问题没有解决,政策性的瓶颈没有突破。三年的阶段性医改快结束了,试点工作怎么总结,今后的改革如何进行,还需要各方上下求索。

 

    我科学家首次发现福氏志贺氏菌新菌型

我国科学家新近研究发现,在我国引发志贺氏菌痢疾的病原,已不再是福氏2a志贺氏菌,而是一种新菌型——福氏Xv志贺氏菌。专家指出,这一发现意味着我国现有痢疾志贺氏菌疫苗已失去了使用意义。

领衔此项研究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徐建国介绍,细菌性痢疾主要由志贺氏菌属细菌引起,估计全球每年有1.65亿人次感染志贺氏菌,死亡人数达70万。志贺氏菌致病性极强,10个细菌细胞就可使人发病。根据生化反应和O抗原不同,志贺氏菌属可分为4个血清群(即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宋内志贺菌)。由于一直认为志贺氏菌痢疾主要由福氏2a志贺氏菌引起,国内外生产使用的志贺氏菌疫苗都主要针对该菌型。
   2001年,河南省CDC报告发现一种志贺菌新血清型,分离率超过福氏2a,连续5年成为该省第一优势血清型。使用现有诊断血清,鉴定为福氏4c。其后,中国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和河南省CDC合作研究发现,这一新血清型菌株并非福氏4c。对该基因组序列的进一步分析,发现了编码X血清型抗原基因,且与福氏X的抗原性不同,是一个变种。科学家将这一菌株命名为福氏Xv志贺氏菌。深入研究发现,编码X血清型抗原的基因位于一个细菌的病毒——噬菌体上。获得了这个噬菌体后,研究人员在实验室里人工构建出一株福氏Xv菌株,重复出了在自然界观察到的现象。噬菌体转导会不断地变换血清型,规避人群建立的特异性免疫保护。
   徐建国称,志贺氏菌免疫保护具有血清型特异性,用一种血清型菌株制备的疫苗,只能保护相同血清型菌株引起的感染。因此,上述研究发现意味着我国现有痢疾志贺氏菌疫苗已失去了使用意义。志贺氏菌痢疾预防控制策略须重新调整。 
    研究还发现,福氏Xv志贺氏菌对抗生素耐药性增强,其中对青霉素的耐药性接近100%。 
    据悉,在已知志贺氏菌46个血清型中,只有福氏Xv血清型是我国科学家首先发现和命名的。

 

发现新的卵巢癌致病基因及早切除或可防病

 

英国研究人员发表在《自然遗传学》上的最新研究称,RAD51D基因存在缺陷的女性会更容易患上卵巢癌。这一研究结果意味着,拥有该基因缺陷的女性及早切除卵巢或许是一种可行的防病手段,而针对该基因缺陷的新药开发则成为了卵巢癌高危女性的未来希望所在。
     此项研究中,英国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超过900名有卵巢癌和乳腺癌家族病史的女性的DNA(脱氧核糖核酸)进行了分析,通过与对照组1万多名普通女性的DNA进行比对后发现,患癌女性的RAD51D基因拥有8个缺陷,而对照组中女性的RAD51D基因只有一个缺陷。研究人员称,RAD51D基因有缺陷的女性罹患卵巢癌的几率高达十一分之一,而普通女性患上卵巢癌的几率仅为七十分之一。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器官常见的肿瘤之一,其发病率虽不及宫颈癌等癌症,但由于其潜伏期较长,往往到了发病晚期才被诊断出来,因此其致死率居于各类妇科肿瘤的首位。那些在癌细胞扩散后才诊断出患卵巢癌的女性中,70%的人会在5年内死亡。
     研究人员认为,这一最新发现表明,对于那些根据基因缺陷而判定易患卵巢癌的女性来说,及早采取针对性手段,切除卵巢或许可行。
     同时,研究人员也希望这一发现能够有助于针对该致病基因的新药开发。目前的初步实验表明,RAD51D基因对PARP抑制剂很敏感。这种抑制剂是一种用来专门对付BRCA1和BRCA2基因缺陷的新药,这两个基因缺陷被认为与乳腺癌和卵巢癌相关。PARP抑制剂是目前世界几家大型制药公司的研发目标之一,而及早开发出能够对付RAD51D基因缺陷的抑制剂类药物则成为科学家的又一新目标。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导致个体死亡须5日内上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指南(试行)》,要求医疗器械使用单位必须指定机构、设置专职监测处(室)、配备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监测员开展日常监测工作,并对使用的高风险医疗器械建立并履行可追溯制度。
     根据《指南》,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导致个体死亡的,使用单位应于发现或知悉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填写《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并向所在地的省(区、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报告;导致严重伤害、可能导致严重伤害或死亡的,使用单位应于发现或知悉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完成上报工作;发现或知悉突发、群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后,使用单位应立即向所在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和监测技术机构报告,并在24小时内填写并报送《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
    《指南》要求,发现或知悉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后,使用单位应积极配合调查,提供相关资料并根据事件的严重性和重复发生的可能性,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如暂停使用、封存“样品”和记录保存等。
    《指南》还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等相关工作作出规范和指导。


联系我们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丁字桥路100号 电话:027-87273189 邮编:430015
湖北省临床检验中心 Copyright © 2021 www.hbccl.cn 版权所有 鄂ICP备1100722-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574号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