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汇编
论文汇编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汇编

影响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结果的因素

文章来源:发布时间:2013年04月17日浏览量: 字体:

69.9K

一、影响全血粘度的因素

1、红细胞比积。红细胞占血细胞的95%以上,白细胞只占1/600,血小板只占1/800。所以,红细胞数量与全血粘度成正相关性。

2、红细胞变形性。在适当的切变率下,即使红细胞比积达到95-99%,血液仍能保持流动。而与红细胞大小相同的刚性颗粒悬浮液,当其浓度仅为65%时,就成为混凝土般的稠度,不能流动。这是由于红细胞是一种内粘度很低,具有很大流动性的物质。当红细胞变形性降低,血液粘度增加。

3、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聚集性是指红细胞之间形成红细胞聚集体的能力。当红细胞聚集后,血液流动减慢,粘度增高,阻力增加,容易堵塞小血管。

4、血浆粘度。血浆粘度主要有血浆中大分子物质决定,包括各种蛋白质和脂类,其中一血浆纤维蛋白原影响最大。这主要由于纤维蛋白原可形成链状分子结构,使红细胞相互聚集,形成缗钱状。

  5、温度效应。温度对血液粘度的影响较为复杂。一般讲,血浆粘度随温度增高而减低;而对全血粘度来讲,温度从37°C升高到40°C,红细胞聚集增强,变形性减低,粘度增高。

6、其他。切应力,切变时间,血液pH值,渗透压,白细胞及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凝血系统,抗凝及纤容系统也都对血液粘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影响血浆粘度的因素  

1、血浆中大分子物质,如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和脂类,血浆粘度随它们的含量增加而增高。

2、温度,血浆粘度随温度增高而降低。

 3、血容量,血浆粘度随血容量减少而增高;反之降低。  

三、影响红细胞聚集性的因素   

1、高分子的桥连力。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和球蛋白分子能够将相邻的两个红细胞连接起来,形成叠连体。

  2、表面曲力。即红细胞的几何形状和变形性,由于正常红细胞为双凹园盘状,相互之间接触面积较大,所有红细胞容易形成叠连体。当红细胞成球型或变形性减低(刚性增强)时,红细胞聚集能力减低。

  3、静电排斥力。红细胞表面的唾液酸使红细胞表面带负电荷,彼此相互排斥。当病毒感染或其他原因造成红细胞表面电荷减少,细胞容易聚集。

  4、切应力或切变率。切应力是红细胞表面所受的外力,在不同管径的血管中,由于血流造成的切应力不同。在一定范围里,管径越小,切应力约大。动脉内切应力大于静脉中的切应力,所以,在静脉中红细胞容易聚集。

四、影响红细胞变形性的因素

  1、红细胞变形性的定义和生理作用

  (1) 定义:红细胞变形性(red cell deformability,RCD)或称红细胞的柔顺性(flexibility)或流动性(fluidity),可简单地定义为正常红细胞具有能通过比自身直径小的毛细血管的能力。

  (2) 生理作用:

  A 调节血液粘度:在血流较快,切变率较高(>100s-1)时,如在大动脉中,红细胞不聚集,呈分散状态,红细胞形态为圆形双凹状。这时,即使红细胞数量很多,例如比积大于93%,仍可以保证血液流动,这是变形造成的粘度下降所致。如果,是不能变形的颗粒,比积在60%时,就成为固态。

  B 保障微循环:在直径小于自身的微血管中,随着血流加速,切变率增加,红细胞可以变成帽状,拖鞋状或香肠状,并沿长轴方面与血流一致。这种形态上的变化,可降低血流阻力,有利于血液流动,保障微循环的通常。

  2、影响红细胞变形性的因素

  A 红细胞膜的化学成分:细胞膜中的脂类有两个极性端,一端为亲水端,另一端为疏水端。疏水端有的有两条长碳链组成,有的仅一条。凡结构中有两条长碳链的,膜的可变形性高。此外,细胞膜中胆固醇的含量高,红细胞的变形性差,反之,变形性好。

  B 血浆中的渗透压:无论是胶体渗透压,还是晶体渗透压,其变化均引起红细胞内水分的变化。无论是细胞体积膨胀,还是体积收缩,都会改变红细胞的形状,从而导致细胞膜的粘弹性改变。

  C 红细胞内粘度:一个正常的红细胞内含血红蛋白32pg,内粘度为6 mPa.s。当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特别是异常血红蛋白增加时,内粘度增加,细胞的变形性减低。

  D 氧张力:血氧含量及其张力下降后,红细胞内氧合血红蛋白成为脱氧血红蛋白,细胞的刚性明显增加,变形性下降。

  E 红细胞内ATP:ATP含量下降,红细胞失去正常双凹园形,变形性降低。此外,ATP的减少还影响细胞膜上的钠-钾及钙离子通道,影响细胞形态


联系我们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丁字桥路100号 电话:027-87273189 邮编:430015
湖北省临床检验中心 Copyright © 2021 www.hbccl.cn 版权所有 鄂ICP备1100722-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574号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