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评价Monitor -J+自动血沉仪的性能及建立Monitor -J+自动血沉仪检测血沉(ESR)正常参考范围。方法分别应用Monitor -J+自动血沉仪及魏氏法同时检测380例健康体检者及130例患者的ESR,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及比较。结果Monitor -J+自动血沉仪与魏氏法检测ESR的回归方程为y=7.27+0.986x,r=0.986,相关性好。结论Monitor -J+自动血沉仪检测ESR与魏氏法比较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以用于日常ESR检验工作,是一种检测ESR的快速、准确、可靠的新方法。
[关键词] 红细胞沉降率;自动血沉仪;魏氏法
红细胞沉降率(ESR)是用来反映急慢性炎症、活动性结核、风湿热活动期、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及监测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尽管特异性和敏感性不是很高,但仍被认为是急性炎症时的可靠与常用的检测指标之-[1]。目前魏氏法还作为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的推荐方,此法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临床检测技术的迅速发展,魏氏法逐渐被一些新的、自动化的方法所取代。为判断MONIJOR -J+全自动动态血沉仪的性能和效果,笔者将该方法与魏氏法进行了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择380例体检合格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男180例,女200例;年龄11- 80岁,平均48岁。另选本院门诊患者130例作为观察组,男70例,女60例;年龄15-76岁,平均52岁。
1.2 方法每人同时按要求抽取2管血液。魏氏法:严格按照卫生部编写的临床血液学检验操作常规进行[2]。MONIJOR-J+全自动动态血沉检测:严格按照MONUOR - J+全自动动态血沉仪(意大利产)操作手册进行,真空抽取1. 28mL静脉血(管中有3.8%的枸橼酸钠),收到标本后立即混匀2-3次,直接放入检测孔,通过红外线进行扫描,确定样品高度,并开始分析,每隔30 min记录1次,实验结束后自动打印出30,60,120 min的结果,同时打出动态分析图。
1.3 数据处理运用SPSS 11.O统计学软件,方法学的比较采用线性回归分析,2种方法的配对测定结果采用均数t检验。在60 min内测出数据并将数据调整为18℃时的魏氏读数单位,以消除不同温度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2、结 果
2.1 MONUOR -J+全自动动态血沉仪的重复性 随机留取高、中、低值血液各1份,分别测定10次,变异系数分别为3.6%,2.7%和2.1%。
2.2 2组2种方法测定结果比较 对照组MONIJOR -J+全自动动态血沉仪的检测值为(6.88±4.88)mm/h,变异系数为5.1;魏氏法的检测值为(7.4±5.13)mm/h,变异系数为6.9。2种方法的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506)。观察[文章编号] 1008 - 8849(2008)13 - 2032 - 01组MONUOR- J+全自动动态血沉仪的测定结果为(35.36±17. 09)mm/h,魏氏法的测定结果为(41.4±17.93) mm/h,2种方法的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486)。
2.3 对照组2种方法参考范围 MONUOR -J+全自动动态血沉仪的范围为(5.2±8.9)mm/h,魏氏法的范围为(3.9±0.9) mm/h,2种方法的测定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09)。
3、讨 论
传统的魏氏法检测血沉完全人工操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血沉管的位置是否垂直、血沉管内部是否清洁、室内温度的高低、抗凝剂比例是否合适等。血沉应尽量放在18-25℃室温下测定,温度过高血沉加快,过低使血沉结果减慢[1]。MONIJOR -J+全自动动态血沉仪避免了上述因素的影响,它利用微处理器控制运行,以沉降管内血浆层沉降高度与对应时间关系的H-T曲线实时反映血沉的变化,这种动态图呈S形,显示3个部分内容,分别是聚集期、恒定期沉降期和充塞期。可自动检测30,60,120 min的检测结果,同时将室温下检测的结果转换为参考温度18℃的结果,避免了由于不同温度造成的结果误差,使各个实验室之间的结果具有可比性。全自动血沉仪采用红外线定时扫描检测,操作简单,仅需将标本管直接放入仪器,不需打开标本管盖,避免了直接接触造成的污染,并且减少了标本的处理时间,缩短了检测时间,并能够记录血沉全过程,显示和打印出报告,以便做动态分析,同时仪器还能对多个标本同时扫描检测。
本研究结果显示,Monitor -J+自动血沉仪与魏氏法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且Monitor -J+重复性好,操作简便,是一种检测ESR的快速、准确、可靠的新方法,且符合生物安全的要求,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袁宏,刘艳,应用Microtes 1自动血沉仪检测红细胞沉降率及其范围的建立[J].中华医学杂志,2004,27(11):11227
[2]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43 - 144